2007年6月14日 星期四

從芬蘭到愛爾蘭-拒絕聯考小子的寫作之旅─吳祥輝 講座紀錄

生命故事講堂

從芬蘭到愛爾蘭-拒絕聯考小子的寫作之旅

演講人:吳祥輝
時間:2007/06/14
地點:清大教育館309


老家是開雜貨店的吳祥輝,從小就生活在大人堆中,比起與同儕一起玩樂,吳祥輝花了更多的時間,待在夜晚群聚在雜貨店裡閒聊的大人旁。又因為自小功課好,十一歲時便被家人送到台北念書,與在當年台北最大的市場──晴光市場擺攤的大哥住在一起。家裡一走出來,便是熙來人往的人們,聽著小販的叫賣聲;買菜人的殺價聲,吳祥輝在這裡看見了生活的繁榮。
社會化的成長背景
吳祥輝認為自己從小便社會化很深,兒童時期的雜貨店沙龍;接近青少年時代的市場人生,他十分貼近的看了大人的社會多年後,體悟到「在這個社會生存並不困難,而且只有經商才可以賺大錢」的道理,「我大哥在新年十天內賣的甜粿,可以賣到五到七萬,那時一個老師的薪水才兩、三千塊。所以在我小時候我就認為生活是容易的,只要好好做一件事情,便會有很好的回饋。」他說。
這樣的人生經歷,造就了吳祥輝獨立、自由的個性,「家裡就是開雜貨店的,所以最不缺的就是錢。我小時候常常在父親在睡覺、母親在煮飯時,偷偷往抽屜裡抓一把零錢,領著同伴們就出去玩;在台北時,大哥都在工作,所以每天早上的早餐都是我自己準備的。」再加上天生的聰明,自小吳祥輝便獲得了老師的喜愛、朋友的景仰和父母的放心,吳祥輝的媽媽很喜歡帶他去找親戚,因為她的兒子總是會帶給她無限的驕傲。無所畏懼的信心,久而久之在吳祥輝的心中發展成了勇敢,「父母不該給小孩太多的拘束,不然他們會少很多機會可以自我成長。」
他肯定自己成長的背景
吳祥輝於二十一歲,當兵的第一年,便寫出了《拒絕聯考的小子》這本書,影響了全台灣,創下了一發行便銷售五十萬本的成績。吳祥輝說,小學的時候,家的對面住了一位叫阿田的小孩。那個年代的小孩必須坐在家門口,靠著日光才能做作業,吳祥輝輕輕鬆鬆就可以寫完的功課,阿田卻無法在太陽下山前把它寫完,阿田父親的責備、外婆的苦口婆心、阿田的無奈,在吳祥輝的腦中留下深刻的記憶。四十歲後,吳祥輝開始追溯自己的人生時,才了解到這個回憶成為了他寫下《拒絕聯考的小子》的遠因。
      而至於近因,則要回到吳祥輝建中的時期。建中的成績好的學生,必須努力維持自己的好成績,上學要認真;放學還要去補習,沒有一刻可以鬆懈的。但是成績不好的學生就更可憐了,不僅要努力追上課業的進度,還要承受壞成績對心理造成的壓力。但吳祥輝對生命的標準,第一、男生要有勇氣,第二、人要實現自我的價值,因此如建中學生們如此對成績的追求,吳祥輝覺得都是無意義的,我從小的願望,不是當一位作家,就是一位記者。所以得到文憑對我來說並不是最重要的。最要緊的是,我要練好我的文字能力。」他說。
「因此,我寫《拒絕聯考的小子》這本書,是為了釋放這個時代所帶來的苦悶,並激勵人心。」吳祥輝說。以考試當道的時代,壓抑了許多人的夢想與才能,但是吳祥輝認為,他寫《拒絕聯考的小子》這本書,並不是要大家都反對聯考,而是想要傳達自己的人生觀,「你們應該以文學與人生,來檢視這本書,而不是把重點都放在『拒絕聯考』這想法上面。」他希望自己對於「聯考價值的質疑」能夠經由文字,傳遞給讀者,「為甚麼書裡的那個小子能夠拒絕聯考,他的動力到底哪裡來?就是信念的力量,人生就是一個自我追尋,自我實現,自我肯定的過程,並對自己的夢想去負責。」他說。
從記者到作家
      在當兵結束後,吳祥輝破關斬將,在三千人多人裡面脫穎而出,進入了聯合報,他說:「一般來說,要進入聯合報,必須經過兩輪的試用,每三個月刷一次試用生。但是我非常特別的在四十二天試用後,就得到了聘書。」而就源於,《拒絕聯考的小子》這本書的賣座,讓吳祥輝得到廣大的人脈,因此獨家新聞便透過這些人際關係,源源不絕的出現在吳祥輝的筆下。
吳祥輝是看著西方翻譯小說長大的,「當時印刷業不發達,我一個禮拜可以看五本書,市面上的出書速度根本趕不上我的看書速度,所以你可以說我是個手不釋卷的人。」他驕傲地道。
對於文學,吳祥輝有自身的一套想法:「政治與文學」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一位好的文學家,必須要對政治十分敏感,但卻同時要隔絕自身於政治之外,以前進且對抗當權者的一方,回歸人性來寫下自身對那個時代的感受。他以杜甫為例:「杜甫被稱為愛國詩人,是因為他其實是反軍國主義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是非常現代思潮的人道主義作家,這是那時代很多詩人無法企及的。」
自我探索的創作
從《拒絕聯考的小子》到《芬蘭驚豔》,吳祥輝的寫作走向了國際。他說:「直年前的台灣總報告;而《芬蘭驚豔》則是其續集,為成年後對社會三十年的觀察總報告。」吳祥輝認為,寫作是自我探索的過程,這些作品並非他先知道才寫下來的,而是經由寫作,不停地進行思考與歸納,而得出的結論。因此他說:「寫出已知只是滿足,寫出未知才是成就。」

吳祥輝在第三本書《驚歎愛爾蘭》裡,寫下了一句話:「原創才是根」,這是他透過循序漸進的「使用文字思考」下得出的結論,他認為,我們不能只單方面吸收古典文學,卻沒有自我想法。汲取書上經驗,對照現代生活,寫下自我感受,才是對的文學態度。文學史,給了我們創作的基底;而創作,則引領了我們的時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