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6日 星期五

新聞判斷與專題寫作─林松青 講座紀錄

堂生命故事講

新聞判斷 與 專題寫作

主講人:林松青 先生
主持人:陳千惠 老師
時間:2008年5月16日 am.10:00~12:00
地點:清華大學教育館 231
文字紀錄:曹馥年 柳青浩
攝影紀錄: 彭俞蓉

           「聯合報以[1]質報自許,提供最精確的報導,除了刊登深度與調查報導,也同時兼顧讀者對社會、生活新聞的需求。」二OO八年,聯合報地方中心主任林松青的記者生涯邁向第三十一個年頭。對於質報的新聞編輯,以及新聞專題寫作,他有自己專業的看法。


[1] 質報(英語Broadsheet)是各類報刊尺寸中最大的一種形式,為規範長度的縱向版式(通常在五百五十九毫米以上),也被稱為「質報」。大報形式的印刷品通常為一個寬版紙張,包含有從敘事政治諷刺的各種內容在街頭發售。在一些國家,尤其是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和美國等,大報通常被認為擁有比小報更為深刻、嚴肅的寫作方式,會利用其寬大的版面對事件進行深入探究,而對煽情文筆及名人材料則刊載較少。
 

 新聞判斷
作為一個編輯,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新聞判斷。要能迅速、正確地看得出一篇報導的價值,並不被假新聞所矇騙。這種綜合性的能力一般稱之為『新聞鼻』。」林松青說,新聞判斷,倚靠的是編輯長時間累積下來的經驗,是一種敏銳的直覺,建立起這種直覺的第一步便是「博」。「你要充分地閱讀,大量地吸收;再來要跟得上時代、跟得上現今資訊市場上最流行的東西,而且永無止盡地吸收!」如何能夠成就博學?林松青舉了個例子:他有個同仁知識廣博,從聲樂到地震,都多少有些了解。原來他同事每天凌晨三點半下班後,因為睡不著覺,就習慣性地打開電視來看,他也不固定看哪一台,就在各台之間轉來轉去,久而久之,就什麼都懂得一些。
除了要博學、能「識貨」之外,新聞編輯還擔任「資訊守門人」││為群眾把關新聞的真偽。每天都有許多假新聞流傳,對來路不明的新聞作查證,亦是媒體的重要工作之一。新聞報導每天稿山稿海地湧進編輯部,編輯們必須決定哪些新聞稿能夠登上版面,供讀者閱讀。一般而言,沒有特殊新聞點的程序性新聞、公告式新聞,以及不實市場民調、影劇版緋聞炒作等假議題,通常不會刊登。林松青表示,應依次以「重要性」、「可讀性」、「實用性」等三點作為新聞選擇的首要依據:重要性高的新聞與人民生活未必密切相關;可讀性高的新聞故事性強,相對比較受歡迎;其他部分如[1]測速器、[2]脈優錠等對抗官僚體制的新聞,網路點閱率雖不一定高,但可監督政府,為人民謀福利,符合聯合報追求質報的目標,故也是聯合報的新聞取向。
由於網路時代的來臨,各大新聞媒體也紛紛成立網站,提供網路新聞服務。「網路新聞點閱率」逐漸成為另一個新聞選擇的重要指標,例如著名的全球金融資訊供應商彭博社,就以顧客點閱率決定該提供哪些類型的新聞。倘若新聞閱讀率高,就能吸引廣告主刊登廣告,因此在商業考量下,媒體常不得不在新聞的重要性與可讀性間作抉擇。
然而,選擇新聞時,編輯也會考量讀者群及讀者需求作為重要標準。例如經濟日報以刊登讀者所需的財經訊息為主;聯合報本為一提供全方位訊息的綜合性報紙,但順應讀者胃口,近幾年也逐漸把娛樂性質較高的新聞列為優先考量。選擇新聞稿時,除了參照網路點閱率,發布較受讀者喜愛、可讀性高的新聞,新聞人還是須以自己的直覺判斷一則新聞是否有影響力,新聞人平時吸收的資訊越多,新聞直覺就越敏銳。
看電影學編輯
新聞不只有內容,還會配上主圖,此時有限的版面上要如何收納進全部的新聞便是一門學問了。頭版新聞的內容以及要用多少個版面報導它,由聯合報各中心的主任們在每天下午四點召開當日的第一次編前會決定。林松青表示:「過去頭版新聞必須要是國內外政經大事的時代已不復見,社會新聞逐漸也有登上頭版的機會。」
一則新聞要登上報紙版面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記者們常自嘲說:「沒被錄用的稿件是被登到太空版去了。」想讓自己的稿件上報,甚至登上全國版,就得了解編輯心中到底在想什麼。每位編輯挑選新聞時都有自己的觀點,林松青的觀點則是「看電影學來的」。
「電影要吸引人,故事就要說得好;故事說得好,讀者就愛看。其中,能夠賺人熱淚的悲劇,是最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的。」因此,有情節的悲劇、歷險記、男女情事、黑獄風雲等相關新聞皆能吸引不少讀者群。例如一九九八年的[3]洪曉慧事件就包含了以上幾點元素。林松青習慣從受害者的性別切入,主要是為了抓住觀眾較容易對女性受害者產生憐惜感的這種心理,希望記者們取得受害者生前照片也是同樣的作用。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與科技發展,報紙也不得不面對許多來自網路或電視台等新興新聞媒體的壓力,但究其內容質量而言卻不見得如報紙一般精緻。以電視台為例,一般來說,電視台的採訪的人力遠遠不及報紙,新聞卻是全天候二十四小時地放送,所以結果就是粗製濫造,同樣的新聞不斷重複。然而,電視媒體的先天優勢是與群眾的接觸率高,一般認為電視廣告的效力會大於平面媒體廣告,所以即使電視台的新聞品質下降,它依舊不動如山


[1] 由於快速道路與市區道路限速不同,先前曾有民眾反應測速器設於兩者交界點,會使駕駛者離開快速道路後不及減速因而被罰款。此外,測速器設置地點過於隱密也引來民眾紛議,甚至曾有民眾因不滿而自行設置看板警告他人此處設有測速器的事件。
[2] 脈優錠:目前台灣高血壓患者最常用藥。民國九十六年曾爆發民眾於大型地區醫院拿到假藥的事件。
[3] 洪曉慧事件:一九九八三月間,時任國立清華大學研究生洪曉慧,因感情糾紛而謀殺同系同學的案件,或稱洪曉慧殺人案、清大溶屍案、清大情殺案、清大王水溶屍案。

報紙經營
經營一份報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長期經營的考量,報社往往必須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做出許多妥協。一份報紙只賣十塊錢,尚不及成本的三分之一,因此,現代報紙主要仰賴廣告的收益才能夠生存。但是,不同報社之間仍有許多不一樣的經營模式。例如英國太陽報便每天刊登上空女郎的照片,以吸引讀者目光的方式來穩固英國銷售量第一的寶座;蘋果日報以「如何有助於賣報紙」作為第一考量,將讀者群的定位在藍領階級、勞工階級、以及年輕人,刊登他們感興趣的訊息和事物,如美女圖、八卦、及流行商品等資訊來創造高傳閱率,以吸引企業主刊登廣告,創造大量營收。
對於現在報業發展的現況,林松青有種深深的感慨。他舉了個例子:蘋果訪問王令麟時,不問他關於[1]弊案的事情,而去問他:「現在大陸發生大地震,你要不要捐錢?」王回答:「真悲哀!」林松青感嘆,花那麼多錢,砍那麼多樹,卻刊登這些沒有營養的話題,「你悲哀,我們也悲哀。」
有人問:「為何不增加對國際新聞報導的份量,培養民眾的國際觀?」林松青希望大家反過來從報社的角度思考:首先,國際新聞的涵蓋範圍太廣,又要考慮廣度,又要考慮深度,在有限的版面中,勢必無法兼顧;其次,辦報紙脫離不了商業考量,新增一個版面需要幾百萬的資金投注,開了版之後,有沒有人願意刊登廣告?這是很現實的問題。林松青表示,聯合報目前選擇以教育新聞為中心,國際新聞也會挑選跟教育相關的留學資訊等議題作報導,現在要是有重大國際新聞,國際版版面不足,會放在其他版面報導,作為國際版的延伸。
「若質報不賺錢,為什麼還要繼續堅持做質報?」林松青回答,目前社會上煽色腥新聞充斥,不過聯合報不選擇跟與蘋果等類似性質報紙起舞,且聯合報與蘋果日報的版風基調不同,要是一味求同,反而失去市場區隔。蘋果的印刷機是新買的,彩色印刷較為精美,但聯合報用的是三十年前注重印刷速度的舊機種,圖片自然不那麼漂亮。這麼說,「換台好一點的新印刷機,問題不就解決了嗎?」但是聯合報過去曾經被政治打壓,當時的總統辦公室主任蘇志誠曾喊出要讓聯合報「大報變小報」的名言。對付企業家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查帳,所以聯合報至今仍不敢跟銀行借錢。一個企業要生存,就要找出自己的強項,林松青說:「我們的強項在文字;我們的強項是我們腦袋的思惟;我們的強項是我們言論部評論的功力,所以我們決定走質報的路線。」


[1] 台開、遠倉購地弊案:前東森集團總裁王令麟,十五年前擔任遠倉科技公司董事長期間,與當時的總經理特助周繼鵬,被控將公司位於桃園的一筆土地虛灌購地、整地的成本後,以十八億元的高價,出賣給台開公司,不法獲利數億元。當時檢方依違反商會法、證交法等罪,將王令麟、周繼鵬等人起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