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

影像讓社會動起來,2分20秒的激勵人心─薛少軒 講座紀錄

生命故事講堂

影像讓社會動起來,220秒的激勵人心

演講人:薛少軒導演
時間:2009/10/16
地點:實齋講堂
紀錄:徐蓓婕、陳之馨
攝影:王俞文、吳守浩

       「現在的人遇到一點困難就想不開,動不動就跳樓自殺,因此我想拍一部可以激勵人心的故事,唯有內在開心,才能從容面對生命中的一切不如意。」──薛少軒。

紀錄片、廣告、電影,雖然都是以鏡頭來捕捉故事,但這三者卻有本質上的差異:紀錄片必須真實呈現被報導者的人生,也許不那麼戲劇化,也不講究畫面的美感,但是卻可以讓人一窺現實;廣告以利益為優先考量,注重在短時間的畫面裡,完整表達出產品的特色;電影則深入人心,與觀眾對話,想像力具體化的地方,但為了保有真實,拍攝者需要考慮到很多細節。


220秒》

            這是薛少軒的第一部電影,220秒》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在資料收集的訪談過程中,薛少軒遇到了無法突破自己而放棄的人,也看到了因比賽成績而產生的父子衝突,因此,薛少軒開始用他的攝影機,與人們分享他看到的故事。薛少軒說:「不管是什麼題材,重點在於『故事』。假設把游泳換成棒球比賽,故事也還是在說父子。事件只是形態、是外在,但是我們拍出事件背後的內在。」
        220秒》這部電影主要在敘述一位高中游泳選手,因為和父親之間的矛盾以及對人生的茫然,讓他無法專注在自己喜愛的游泳。之後,男主角在看到雙腳殘缺「[1]達達」的真人事蹟而受到激勵。達達誕生在這個世界時,就失去了腳,但是不管先天條件如何艱困,他仍不斷努力,游泳成績甚至超越一般人;相對之下,男主角卻時常為了一些事而想要放棄。「我想要把『達達精神』推出去。我認為人只要心裡開心,不管外在環境多麼不如意,還是可以過得很開心。」薛少軒覺得現代社會有太多混亂的現象,許多人常受了一些小挫折,就想跳樓或是燒炭自殺。所以他一直想拍一部勵志片,最終找到游泳作為媒介。
           220秒》中,薛少軒身兼了編劇和製片。這部片保有很多他自己的想像空間和個性。「想像是很重要的,對於一個創作家來說。導演就像一個組合者:他必須將對的人放置在對的位置上,並整合這些不同工作的藝術家,創造出最大效益,來完成自己的作品。」但是最重要也最難,就是要隨時保有自己的堅持和風格。因此,溝通的過程也是藝術的一環,以開放的心態、思想來取代限制。他說:「會找專家來負責,就是希望他能有自己的想法來發揮更多的特色。給他們創作的空間,才能超越自己的想法,這也是團隊合作的意義。」


[1] 達達:本名陳亮達,二OO二年十月二十六出生於高雄。一出生時雙腳被沒有大腿以下部位,且右手有三指指頭併在一起。三歲時開始學泳游,二OO六年時便在高雄市游泳委員會舉辦的游泳比賽中,贏得了五十公尺冠軍。




對於音效的堅持
   「我受到電影《ET》的影響,非常欣賞它音樂跟畫面配得很緊密的感覺,所以我對這方面非常要求。音響效果對電影非常重要,在這部電影中,音樂作為使觀眾進入故事,一個相當重要的通道。」薛少軒舉例道:一位女性觀眾第一次在一般戲院觀賞,散場時沒有掉淚,但到威秀影城觀看就掉淚了,這是因為音響品質的關係。
  220秒》的配樂在薛少軒的嚴格要求下,最後決定由全台第一位擁有自己樂團的史擷詠老師幫忙。史擷詠老師以杜比環繞音效去提升音樂的質量,在硬體設備較強的戲院播放時,就更能帶出感動的情緒。

是先有音樂?還是先有畫面?薛少軒說:「不一定。但是一部好的電影,音樂和影像給人的感覺一定是一致的。」像是《220秒》開拍時,薛少軒會事先鋪設好每幕的情感,先用替代音樂以進行拍攝,再讓史擷詠老師把音樂中的tone抓出來。有了音樂的配合,在拍攝時就能更具體的抓出每幕想要呈現的感覺。

人生就是要做一些自己覺得值得做的事情
 少軒雖然贊同導演們追隨自己的理想,去拍自己熟悉的題材,因為那有「成為經典」的可能,但是他也提醒我們,太過於忽略觀眾要的,就可能讓觀眾失去想看的動機,「人的想像空間很大,不一定要大成本,只要是觀眾會去看的東西,就能達到大眾傳播的目的,再從中傳播你要傳播的東西。」失去電影的大眾傳播性,就失去了意念傳達出去的可能性,所以薛導演認為票房很重要。
    在選擇題材時,可以先抓自己有感覺的主題,如果有不錯的,再深入了解看有沒有發展性,也就是衝突,有衝突就有戲劇性,觀眾們都在電影中尋找戲劇性。「我們人人都可以是導演、是編劇;從自己對於周邊事物的觀察,放入自己的感覺。」薛少軒說,日常生活中處處是題材,但是要靠自己的敏感和個性去尋找。
    走上電影的路,堅持自己的理念,現在回過頭,薛導演開玩笑的說:「一把歲數,連轉行也來不及了。」人生就是要做一些自己覺得值得做的事情,有動力想追求未完成的事物,夢想便能繼續堅持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