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6日 星期五

化廢物為力量─劉大潭的發明人生 講座紀錄



生命故事講堂

化廢物為力量──劉大潭的發明人生


講者: 劉大潭
日期: 2010.11.25(四)

時間: 19:00
地點: 清華大學合勤演藝廳
記錄:侯雨蓉、陳禹琤
攝影:張忞、陳天予


    對現代人來說,教育,是種義務;但對劉大潭而言,教育,卻是需要拜託與堅持才能得到的。
        在一片熱烈的掌聲中,劉大潭先生「拖著腳步」、「敏捷」地上台了,這大概是至今為止最有魅力的一位講者。一出場,一句話都還沒說,熱情的掌聲便從沒停過,隱含著激動與感動,觀眾們用目光追隨著這位生命鬥士,來到舞台的正中央。

最偉大的人就是別人不相信你做得到,你卻做到了
        不需明說從外表便可以看出劉大潭一路走來的辛苦。小時候原本要打疫苗預防疾病,想不到打完疫苗的隔天,雙腿便癱軟,從此再也沒有辦法站直。村人看到他這樣貼地爬行,都取笑他是「廢人」,認定他未來也會像個乞丐般過完一生;而家裡的人,也因為害怕他會被人欺負,所以當劉大潭到了就學年齡,媽媽一收到入學通知單就丟進灶裡燒掉。但劉大潭不願真的成為他人口中的「廢人」,他把嘲笑自己、看不起自己的人當作是努力的原動力,為了不被別人看不起,他只好更努力地去成功給那些人看。從小學開始到大學,所有的學習機會都是劉大潭自己極力去爭取的,他知道自己要什麼。有興趣念機械,老師不給念,就去拜託校長;沒有錢付學費,他就去工廠加班幫人畫圖或是手寫春聯拿去賣,以賺取微薄的收入。劉大潭強調:「機會不是人給的,要自己去爭取、把握。」最後,他完成了學習之路。
         現在的劉大潭雖然是個成功的典範,但在大學剛畢業時,儘管一身本領,卻因為天生的身體缺陷,沒有人敢用他。但是劉大潭卻不會因此怨天尤人,他說:「很多時候只要把世間冷暖,當作是人之常情,就不會太難過。像我,找不到工作,我覺得是正常的,如果我是老闆的話,可能我也會做這樣的決定,調換一下角度和角色去思考,這樣你會過得更好。」最後,終於有一個老闆願意讓他考試,但必須簽署切結書,如果三個月之後公司對他不滿意,他就得無條件接受遣散。之後的每一天,五點一到,其他員工都下班了,劉大潭還繼續回到公司設計出一項項的商品。三個月後,劉大潭不但沒有被遣散,反而加了薪,並當上設計組的組長;兩三年之後,劉大潭先生從設計組組長升值到設計科科長,最後變成了研發部的經理。
          劉大潭的弟弟曾經問他說:「美國重度殘障都去領津貼,為什麼一定要工作呢?」他回道:「人活著,就要有尊嚴,而且一定要工作,才不會鬆懈。」自重者人恆重之。劉大潭分享,有一次,小時後笑劉大潭是廢人的叔叔邀請他去做客,叔叔跟他說,他發現劉大潭的成長過程跟他想像的完全不一樣,不但完成了學業,還娶妻生子,甚至創造發明,為社會貢獻良多,反觀自己的兒子好手好腳,卻到了四十幾歲還在家當米蟲。劉大潭自信的說:「最偉大的人就是別人不相信你做得到,你卻做到了。」

創意的需求來自於生活
        開始發明的動機,是因為小時候家裡窮,不敢跟爸爸說要買玩具,因此小時候的玩具全都出自劉大潭自己的巧手。十二歲那年,因為沒錢買腳踏車,劉大潭發明了一個滑板車,用一塊長條的木板當踏墊;鋸四段山上的樹木,中間鑿洞當輪子;沒有輪軸,就把媽媽曬衣服用的竹竿拿下來,鋸成兩段用。劉大潭笑著說:「所以,我十二歲的時候就發明了滑板車,沒有想到,二十年後,日本人同樣也做了滑板車,並申請到了世界專利,早知道我就去申請到了世界專利了,這樣就能賺很多錢。所以說,你們不能說『早知道』,說了『早知道』時早就來不及了。」
        長大後,進了公司的劉大潭,向老闆提議,可以做一些社會公益的器具或器材,但老闆卻因為覺得不會賺錢而反對,劉大潭再三考慮後,覺得唯一的辦法就是自己出來創業。他用「關懷」當作自己創業的中心理念,並用自己設計的專長,去幫助社會上所有需要幫助的人。某天,劉大潭看新聞報導說成功大學發生火災,有幾名大學生被活活燒死,他看了後,便想做個可以逃生的東西,並且要能夠讓老人、孕婦、殘障人士都可以使用,於是他開始了緩降梯的發想與設計。所需要的綁帶他使用了車子的安全帶,但順利完成第一步之後就面臨了瓶頸:災害時無法用電,那該怎麼辦呢?創意總是來得毫無預警;有一天他邊騎車邊思考,想得太入神結果竟然出車禍,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車禍反而幫助他想到了「離心力」這個解決方法。運用這個原理,可以設計出又快、又不致讓人感到害怕的「等速」下降的緩降機。
        另外有一天,劉大潭接到范可欽的一通電話,說他的朋友楊玉欣得了肌肉萎縮症,沒人幫忙就無法翻身。於是劉大潭設計了一個可以用按鈕控制翻身的床,後來于美人覺得這個設計有趣,便邀請劉大潭上節目,電視一播出,他就接到了三百多通電話,許多家庭都希望可以幫家裡的植物人或老人製作一張專屬的床。有人只剩眼睛可以眨,就放一個感光的設計,讓他用眨眼控制左右翻轉;全身沒地方可以的植物人,便用定時翻身的方法。


關懷是發明的源頭
        為什麼可以源源不絕地發明呢?劉大潭說重點就是「關懷」。因為還有很多的目標,還想幫助更多人,因此不會失去興趣或創意;發明沒有極限,只要新聞上還有可以改善的地方,社會上還有需求,他就有東西可以做。他也鼓勵年輕的學子們,隨時都要關心社會,並了解別人的需求,劉大潭說:「我認識很多人都是為了發明而發明,為了研究而研究,這是不對的。你找出的題目,有些都是沒有用的東西。需要是發明之母,有那個需要的時候,我們才去發明,能解決人家問題的發明,才有意義。如果說,人家給我一個壓力,要我發明一個東西,是發明不出好東西的。所以,要能觀察這個社會的脈動最重要。」
        心懷關懷,但外顯的「態度」同樣也很重要的,劉大潭覺得對師長與大自然的態度要恭敬,而學習的態度則決定我們的人生。劉大潭先生自嘲說:「殘障的人有個最大的優勢,就是時間很多。因為行動不方便,不能運動,也不太有娛樂,就多了很多時間看書。」劉大潭一直都維持著每天看書的習慣,也固定參加勞委會的年度比賽,直到現在已經累積了許多獎金,而有了獎金又可以繼續進修,又可以繼續買書來看。持續的閱讀,也讓他學習到很多其他領域的技能,如機械、電子電機、電腦繪圖等,都是他自學進修而會的。
    劉大潭說:「多讀、多看書,有很多書,就要多看。像我不會電機,自己買書來看,就會了。你這個禮拜不會,下個禮拜可能就會了。假使還是不會,那下下禮拜也會了。」最後,劉大潭說:「人一定要有目標,不要在乎旁人的不信任與嘲笑,要有自己的夢想。目標會隨時提醒我們要往哪個方向走;目標也會提醒我們,還有什麼沒有做到,還需要去努力的。所以最重要的,是確立目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