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徐仁修先生-『自然與夢-我如何走進荒野』講座記錄

生命故事講堂

『自然與夢-我如何走進荒野』

主講:徐仁修先生
時間:2011/12/12  19:20-21:20
地點:清華大學合勤演藝廳
紀錄:廖近言、張瑋芳
編輯:簡世杰文/廖近言、張瑋芳;攝影/溫惟中


                                                        《點選圖片可看大圖》
      「人生到底要做什麼?」 徐仁修甫站上台,劈頭就問台下觀眾,趁大家處在一陣錯愕之時,他馬上接著又說:「人生就像外星人來地球旅行,要來經歷新的環境、事與物。想要豐富你的人生,就要隨時收集在旅行途中所有美好的經驗與體驗。把人生過得精采,就是對自己最好的交代,有許多人害怕死亡,是因為他們從未想過要做什麼。」剛從新幾內亞回國的徐仁修,自信滿滿地站在台上,他說第一次體會到與死亡擦肩而過的感覺,是一次得到急性腸胃炎的經驗,讓他驚覺,原來死亡隨時都在我們身旁。然而,徐仁修大聲地說:「我不怕死亡。」因為他的人生已足夠精采且無憾了。

                                                        《點選圖片可看大圖》

由荒廢空地而起的契機
   徐仁修由一九七四年開始,走入攝影生涯,曾擔任牛頓雜誌攝影師,現為致力於自然保育的自由作家,一九九五年成立荒野保護協會。
   他說:「所有的旅行,都要由自己的土地開始。」從小便常常逃學的徐仁修,學校附近的「荒廢空地」成為了他最愛的遊樂場,使得徐仁修每天都樂不思「塾」,所以童年時期的他一直無法理解:「為何如此豐富的世界,大人們都要叫他『荒』地呢?」每天與大自然一同玩樂是徐仁修兒童時期必做的功課。但直到他一九五三年看了迪士尼電影出版的一部長篇紀錄片《沙漠奇觀》,才真正燃起了徐仁修想親自製作一部紀錄大自然影片的想望,「我看完這部片後,便立志要拍電影,甚至還花了一大筆錢去買攝影機。雖然,攝影機買是買了,卻沒錢買底片。最後,我決定以相機代替攝影機,來表達大自然的美。」

   對專精於農業的徐仁修而言,拍照並不是他所熟悉的,但因為他知道這是他所愛的,所以他不斷的學習,對熱愛事物的執著,成為他日後成就的墊腳石。如他所說:「你要很熱切的行動,去做你喜歡做的事情,沒有不成功的道理。」

                                                        《點選圖片可看大圖》

從台灣出發到全世界
   特殊的地形和生態,造就出許多獨特的環境。徐仁修說,台灣其實很年輕,與四十六億歲的地球相比之下,我們就如同尚未滿月的胎兒。年輕的台灣具備了一切幼年星球該有的特色:會形成土石流的鬆散地質、頻繁的地震、以及持續不斷成長的高山。台灣的高山平均每五到六十年就長高一公尺。縱向貫穿台灣的高聳山脈,不僅為西部經濟重鎮擋掉不少風災,也給予了台灣這塊寶島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隔離演化」即是在台灣最常發生的情形:同族群的動物,本來是生活在同一地方,卻因持續長高的山脈被迫分隔兩地。在山與山之間相隔遙遠,又無法有正常交流狀況下,許多特有種就此產生了,例如山椒魚、台灣寬尾鳳蝶、以及冰河時期,從北方遷來的櫻花鉤吻鮭。但是,僅有三百多萬年歷史的台灣,怎麼會有六百萬歲的花東海岸山脈呢?原來,花東海岸山脈原屬於菲律賓的一個小島,由於板塊漂移才會流浪到台灣這個地方來。徐仁修開玩笑道:「現在的外勞可不是第一批來到台灣的菲律賓人呢!」
   當談起他出國探險時,是如何克服語言的限制,使他能融入當地的環境。徐仁修提到:「雖然到外國,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也不同,但這卻是旅行最有趣的部分。你的應變能力、才能和個性可以經由探險而增強;而同時,你的應變能力、才能和個性也豐富了你的探險。」徐仁修進一步舉例道:有一次,他走入中美的叢林中突然遇到游擊隊。當下,他覺得自己為什麼會這麼倒楣,但如今回想起來,才發現跟游擊隊的互動和調解,正是整趟旅程最精彩的部分。

   這些大大小小的旅遊稗史都成為支持他持續旅行的動力,他說:「旅行最有趣的地方,就是世界上有太多陌生的地方,你了解的越多你就會發現你不了解的地方越多。因而,你就可以一直走下去。」就如同突如其來相機壞掉,拍到一半沒有底片,旅行到一半就沒有錢了……,這些困頓之下去想如何突破,當你積極面對,即使環境限制了你,你仍找得到窗口,對他來說挫折就像一個一個的台階,當這些台階全部接在一起你才有辦法上到二樓。
                                                        《點選圖片可看大圖》

博覽自然
    大自然就像是一本書,而且是一本會隨時更新,且怎麼翻也翻不完的書。例如:大自然的法則裡,不像人類以父系社會為主,多數都是母系社會掛帥,像人面母蜘蛛遠比公蜘蛛還大,約莫相差有一百倍,這是因為母蜘蛛需要懷上千、上萬顆卵。有趣的是,在交配期間母蜘蛛為了要補充體力需要大量進食,然而,蜘蛛的交配期恰好與其他動物昆蟲錯開,導致當時母蜘蛛難以捕捉獵物,只好隨意抓身邊的公蜘蛛來填飽肚子。因此,交配的過程中,往往有許多的公蜘蛛喪命,就連突破重重難關達成受精任務的公蜘蛛也難逃一命。這樣的情形很像螳螂,在交配時母的螳螂就會開始啃食公螳螂的頭部,或許聽起來很殘忍,但是在延續下一代的目的下,公蜘蛛與公螳螂也是心甘情願的。徐仁修說:「大自然沒有的東西,我們怎麼也創造不出來。」徐仁修更比喻,人生就該像野花一樣,努力綻放;可惜的是,很多人生總是兢兢業業,一朵花都沒開過。
                                                        《點選圖片可看大圖》

保衛淨土
  對於這陣子台灣層出不窮的環保議題,徐仁修表示因為教育的普及以及媒體的力量,使得許多議題能夠拓展開來,像國光石化、核四……等,讓大家知道環境跟人是無法區分的,也因為這樣的資源,讓過去掌權的政府高官和商業人士無法再以個人利益去衡量自然。徐仁修不停得用更好的方式,去面對反對他行動的人,讓他們知道他的所作所為的重要性。因此他認為兒童的環境教育十分重要,當孩子們了解環境生態的美好,並對生命抱持著尊重,在未來面臨環境與經濟的選擇時,就能夠做出最善意的決定。
  大自然給我們的資源與知識多且豐富,可是忙於生活在水泥叢林之中的我們卻無法了解,好不容易有時間與大自然親近,但是生疏的我們卻早已失去欣賞的能力。「因為沒有學習過如何去欣賞;沒有欣賞則沒有想像;沒有想像則沒有創造。」徐仁修感嘆道:「如今,人們一直在開發平地、種植作物,但是這是非常缺乏遠見的行為。」把現在所謂的「荒野」都開闢成工業區、公路或是傾倒廢土的地方;等到我們忙完經濟,要開始休息時,就會發現台灣漂亮的地方所剩不多了!隨著交通的發展,有許多外來種生物可以肆意入侵台灣的原始生態,例如:小葉蔓澤蘭、福壽螺等,這也嚴重破壞了生態的平衡。
   徐仁修希望我們能夠保留荒野給下一代,並且培養自己關心社會、關心大自然的能力。曾經有人質疑徐仁修說:「為什麼你只去救一些花花草草、動物等,而不去拯救非洲飢餓的難民?」徐仁修回道:「其實拯救瀕臨絕種的動植物、保存荒野是較為深沉的人道主義,我是在為將來的子孫保留最後一塊的淨土。」
                                                 

                                                        《點選圖片可看大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