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

為公益而寫--我所從事的環境議題寫作經驗─彭瑞祥 講座紀錄

生命故事講堂

為公益而寫──我所從事的環境議題寫作經驗

主講:彭瑞祥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編
時間:2012/3/29  10:35-12:30
地點:清華大學教育館R310
紀錄:蔡麗婷、林子璇
攝影:秦冬雪、李佳翃
編輯:簡世杰


「台灣主流媒體對事件的衝突面總是報導很多,但真的有報導到真相嗎?」對於環境議題的報導,環境資訊協會主編彭瑞祥提出了一個疑問。彭瑞祥首先提及台北市林苑王家都市更新案[1],他認為都市更新,是以私利為目的,就公權力而言,政府其實不應為建商執行強制拆除;或動用大量警力把抗議的民眾和學生驅離,彭瑞祥說:「如果不是為了公共利益,政府不應該擅自動用公權力[2]。」
彭瑞祥接著對比國內外的媒體,對環境報導的差異。國外的媒體並非像國內媒體,只報導發展與環境的衝突,而是從不同觀點來看「發展」,除了傳統的GDP,他們更看重GDP+ ──包含民眾健康、環境等外部性成本。彭瑞祥提供兩份科學性報告,來傳達「超越GDP的政策,我們未來的環境會更好」的觀念:其一為〈聯合國專家〉,講述「只有永續發展能創造『韌性』的地球」;其二為〈OECD 2050世界環境展望:不作為的後果〉,內容包含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對里約氣候變遷會議前的討論提出的重要報告。然而這些重大的國際環境議題,除了環境資訊協會以外,幾乎沒有國內媒體、官方機構提及此報告的新聞。彭瑞祥說:「國內媒體不是偏頗就是看不到。」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環境資訊協會[3](簡稱環資)的創立理念,是由最基礎的「資訊」──唯有資訊才有關懷、「關懷」││唯有關懷才會付諸行動,及最後位於金字塔頂端的「行動」──唯有行動才有希望,而組成的。環資的報導,不像主流媒體是用衝突、有張力的環境抗爭新聞,而是以實在的、具紋理的環境新聞為主,例如環資去年做了「水梯田復耕」的專題報導,挖掘貢寮山區、陽明山八煙、花蓮豐濱港口部落等恢復傳統水梯田耕作的地區,將他們各自的特色呈現給大眾。
主流媒體大都沒有環境議題的分類,並特別解釋氣候變遷等專有名詞。所以環資一直以推廣的企圖心,經營資訊傳播,網頁上有環境專題報導,也有即時新聞。環資網站內容多元,包含台灣近況、國際要事、國內志工撰寫的文章和國外新聞的翻譯等,另外還有志工利用網路,將自身參與國外的環保經驗,做成了報導,提供給大眾參考。環資的網頁文章每天約有一萬字產量,並且已經吸引了一萬五到兩萬的點閱數。
新聞的寫作技巧與態度
要怎麼開始動手寫新聞?彭瑞祥的回答很簡單,「寫就對了!」他說,人、事、時、地、物都忘記也沒有關係,重點是要動手寫出來,有文章別人才會看;有人看,才會發揮影響力。而至於新聞的寫作方式,他以最基本的「倒金字塔[4]」寫法作為範例。「倒金字塔」是一種單刀直入的寫法,但缺點是沒有寫作的溫度。此種寫作手法起因於以往電視、廣播新聞播報時間短,不用改寫稿子,就先刪掉後半部,以快速上稿;但現在網路上沒有篇幅限制,可以用不同方式去呈現。
另外,報導的「標題」亦是重點之一,要簡潔有力,字數不能超過一行。並要盡量數字化、slogan[5]化。這種做法通常可直接傳遞重點且深植人心。
新聞寫作要特別注意三點,即要有憑有據(目睹、轉述、引用,都要標註在作品中)、註明來源要對資訊內容負責,一方面保護自己)、精簡化(例如國立清華大學簡稱為清[6])。除此之外,新聞寫作也不限定只有文字創作,媒材也可以是圖片、圖表或影像等。搭配這些素材,可以使新聞更具吸引力,例如農地徵收議題,可以以圖表的方式比較不同立委的立場,也可善用對照表,用圖片加深讀者印象。
彭瑞祥認為,就道德層面而言,報導必須忠於事實,不作假、盡可能查證、核實,並交代來源;而寫作的態度,則大致分為兩點:其一,對人、對生命、對土地的感受,將所感知的事情寫出來,不只是形容詞堆疊出的描述。其二,要尊重當事人意願,並體貼當事人。不是臉書看到什麼都可以拿來寫,那可能是個人私密的部分,當事者只想讓他的朋友知道而已。
彭瑞祥說:「新聞本來就是用於傳遞資訊的一種媒介,寫作完成之後就應該要推銷出去,並且要不斷尋求管道發表。」傳遞訊息的力量,並非訊息本身,而是由媒體不斷地傳遞而產生。他以宣傳界的名言為佐證:「要說到自己都煩了,別人才會開始聽見你在說什麼。」


[1] 士林文林苑都市更新案:發生於臺灣臺北市士林文林路、前街及後街一帶的都市更新爭議。事件始於王家不同意所擁有的兩塊土地和建物,被包含在臺北市政府核定的都市更新範圍內,經由樂揚建設擔任實施者規劃都市更新事業計劃,興建「文林苑」住宅大樓。民國一百一年三月二十八日,台北市政府依法執行法院判決,拆除王家住宅,之後引發社會運動與一連串訴訟案。
[2] 彭瑞祥推薦閱讀部落客aboutfish當政府變成強盜,人民更要自強〉,文內分析各主流媒體報導社會議題的現象。
[3]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英語名為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簡稱TEIA,全名為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是台灣環境保護團體,於二OO一年正式成立。
[4] 「倒金字塔」寫法:新聞最常用的寫作手法。首先開頭是「導言」,是文章最重要及全文摘要的部分,重點是一定要寫在文章的第一句或是第一段。導言的部分如果能將人、事、時、地、物都作出說明是最好的,但是也沒有硬性規定必須要這麼作。其次為「內文」,將事件的內容細節分成一段一段寫,將人、事、時、地、物交代得更清楚。
[5] 廣告標語(advertising slogan),又稱slogan,是用於廣告宣傳,往往令人印象深刻的短文。可以是簡短的一句話,或數行程度的文章,常被視為行銷商品時決定商品印象的一項重要因素。
[6] 編按:第一次出現用全名,以後用簡稱。


台灣新聞界現況
彭瑞祥引用輔大新聞系陳順孝老師的理論,把台灣新聞界的現況分為三個種類,分別是商業媒體、公共媒體、獨立媒體。商業媒體,以廣告支撐其營運的方式,但有時業配新聞[1]會占據過多版面,讓可信度受質疑;公共媒體則是用國家經費支持運作,但常常會受到政治力量左右;最後一個獨立媒體,則是各依自身理念寫作,但較為小眾,文章被看到的機會也較少。
不是轉彎,而是終於找到方向
有人問彭瑞祥:「怎麼會開始關注環保議題?是人生轉了彎?」他回答:「其實這不是轉彎,而是終於找到了方向。」在選大學科系的時候,彭瑞祥說自己並不清楚未來想要做什麼,也不知道自己的才能到底可以做什麼。當初選填政大心理系,只是因為暗戀的學姊考上政大。「因為我是理科的,所以就選擇了心理系。」彭瑞祥說,雖然心理系有很多不錯的科目,但是大學剛畢業的時候,他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最後是因為不想當兵,所以才考了研究所。政大心理所念到一半時,他自覺研究生的生活都太理論了,並不符合他所想要的,於是他便選擇中途退出。後來,因為英文能力還不錯,老師便介紹了一些翻譯工作給他。有一次,在翻譯的過程當中,他看到了《破報》[2]電子報的成立,上面有在環資在徵兼職的國際環保新聞編譯,彭瑞祥認為,不用很高的門檻就可以翻出一些有價值的東西,雖然當時關注還資的人還很少,但是這就是他想做的工作。
當時,他每天都要翻譯四篇電子報,「每天好像都在上課,看國外的環境政策和環境爭議議題。」在翻譯過程中,他覺得這些報導其實在國內都用得上,而且很多是台灣人都可以做的,例如德國的風力發電機、太陽能電板,社區就有自行成立公司等。但是因為環資的資源並不算優渥,再加上會有許多沒有前例的狀況需要處理,是非常需要EQ支柱的工作。人員來來去去,因此最能堅持的人,自然而然就必須承擔更多的責任。「我知道非營利組織人少事多,很多同事持著熱血來參與,但過了一、兩年,因為家裡經濟的壓力,便會選擇離開。而我因為做得比較久,因此當上了主編。」彭瑞祥說。在環境獨立媒體工作長達九年多,彭瑞祥帶領著環境資訊協會,獲得了第三屆卓越新聞獎之社會公器獎。
「做這些報導對我是很有影響力的。」平時他都會注意交通或飲食方式是否健康,例如結婚時,他選在有機農園拍婚紗照,婚宴使用土城彈藥庫內種植的有機食材。他的所作所為,都是想告訴大家,他在環資學會的東西是可以實踐在生活中的,而且參加親友包的禮金扣除花費還有剩,表示做環保並不總是花費昂貴的。彭瑞祥還呼籲,其實光訂閱電子報是一種無能的力量。他引了中國歌手崔健的歌《無能的力量》[3],勉勵大家實際去行動才會有希望,正如環資的創立理念一般,「我相信最後是不會失敗的!」


[1] 業配新聞:為了達成增加營收等目的,許多媒體會派記者去採訪新的餐廳、建案等,利用新聞的版面但實質上達到廣告的目的。
[2] 《破報》(Pots Weekly):正式名稱為《破週報》,是在台灣發行的免費週報,是目前全台灣最具左派思想的刊物,報導以藝術勞工運動環保運動性別運動等社會議題的消息與評論為主。目前該報網站上自許為「具有左派關懷與全球視野的文化實驗行動」,並稱其為「全台灣唯一一份另翼刊物」。
[3] 《無能的力量》The Power of the Powerless:「我一事無成,但不清閒自在,我白日做的夢,是想改變這個時代。我現在還無能,你還要再等待,你是否還要我,如果我失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